一、应用背景与传统监测痛点
当前正值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关键期,据最新气象预测, 2025 年的梅雨季节预计将在六月上旬至七月中旬期间“光临”,各地入梅的具体时间则因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传统防汛监测依赖人工巡检与固定站点,面临三大痛点:盲区覆盖不足;偏远山区、险工险段难以实时监控;响应时效滞后:人工测量数据延迟,险情发现滞后;高危作业风险:雨季洪流中人工巡查安全风险高。无人机灵活监测可突破时空限制,为防汛应急提供动态数据支撑。
二、方案概述
方案以凌云 U15 无人机为空中载体,搭载 YF-CL30 水文监测模块,构建 “空地” 一体化的水流动态实时监测与防汛应急指挥体系。系统通过四层协同架构(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实现从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到应用的流程闭环管理。
三、系统架构
感知层:以凌云 U15 无人机为载体,搭载 YF - CL30 水文检测仪,通过 24GHz 毫米波雷达实现非接触式水面流速与水位数据采集,同时利用可见光镜头同步获取实时监控视频,形成空地一体化数据感知网络。
传输层:采用双链路冗余设计,结合无人机图传链路与内置传输模块,确保监测数据不间断回传至指挥中心。
平台层:作为数据智能处理中枢,具备自动化测量记录能力,每次任务完成后可自动记录生成包含时间、地理坐标、起点距、流速等关键参数的标准化流量统计表;同时支持断面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用户可创建包含基础信息、航线配置及测量点数据的完整档案,并实现数据一键导出,通过拖动进度条回溯任意时间点的无人机飞行状态与传感器原始数据,辅以可视化标识,更新断面计算结果。
应用层:通过移动端 APP 与 PC 端指挥系统协同,打通 “实时监测 - 风险预警 - 资源调度 - 应急处突” 的流程闭环管理,为防汛决策提供一体化操作平台。
四、核心产品
1. 水流测速仪
水流速、水位检测设备,产品针对无人机的应用特性,在体积、重量、功耗与电磁干扰等方面都做出了针对性优化设计。 具有灵敏度高、测量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的特点,不需要维护和现场测量的校准。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可以在空中对待测区域进行精准、实时的水文和视频监控,从而安全准确地反映出水体情况、提供水流信息。
2. 水文监测平台
通过专用的移动端应用程序APP及PC端软件,实现对水流速度的即时、远程监测功能,双重平台保障数据的精准性与实时性。
五、应用优势
高危场景人工作业替代:无人机抵近监测溃口、急流区等危险区域,单架次完成河段作业,降低工作人员风险。
动态数据驱动精准防控:实时更新流速水位数据,融合历史水文模型,预测风险点,为疏散抢抓黄金时间。
应急处突全链条支持:支持15kg应急物资精准投放,夜间红外热成像快速定位受困人员,强化救援效率。